首页 >> 新闻动态

第七期“同路人”交通安全技术论坛成功召开

发表时间:   阅读次数:

2020年6月13日至7月11日期间,同济大学、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BRITA)、中国公路学报联合举办了第七期“同路人”交通安全技术论坛,本期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模式,围绕“人因与道路工程”的主题,邀请台湾逢甲大学徐耀赐教授、浙江大学葛列众教授、亚利桑那大学吴昌旭教授开展了三次系列研讨。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王雪松教授主持。

徐耀赐教授分别在6月13日、6月20日,7月11日以“人因与道路工程设计Ⅰ”、“人因与道路工程设计Ⅱ”、“高、快速公路与平面交叉路网之路径指引标志设计”为议题做了系列报告。徐教授从人因理论、驾驶任务等基本概念出发,剖析了驾驶人的感知与反应过程、驾驶人对外界信息的专注程度,驾驶过程中驾驶人面临的驾驶任务等内容,引出了道路几何线形、交通信号灯控制、交通标志标线、自然光线、交通信息负荷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以高、快速道路的路径指引标志设计为实例,从路径指引的意义、人因问题的考虑,路径指引系统的构建、标志布设点位的确定等方面完整的呈现了人因与道路工程设计之间的关系。

图1-人因与道路工程设计Ⅰ(2020.06.13)

图2-人因与道路工程设计Ⅱ(2020.06.20)

图3-高、快速公路与平面交叉路网之路径指引标志设计(2020.07.11)

葛列众教授在6月13日以“人因工程在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应用”为议题,从人因工程学、不同时代的人因研究及道路交通安全中的人因研究的建议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强调“以人为中心设计”的理念是现代社会一种新的价值观,是从“技术导向”向“用户导向”的转变。目前各个国家在尖端武器装备、国防建设中均已将人因设计纳入其中,因此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时,也需考虑人因设计,从政策法规、道路建设、车辆设计、驾驶行为等各个层面展开,最终形成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的一体化人因设计。

图4-人因工程在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应用(2020.06.13)

6月20日,吴昌旭教授详细介绍了人的认知基础理论与模型,并分享了他在驾驶员的工作负荷、驾驶员对车速的判断决策和动作、驾驶员对告警信息的信息加工和动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驾驶员速度控制的预测模型为例,吴教授第一次对驾驶员自主控制速度情况从机制上建模,能在驾驶员超速前就进行预警,显著降低了超速幅度和事故率。该预警系统被应用在长途客运车上,提高了长途客运的运输安全性。

图5-人的绩效建模及其在人机系统设计中的应用(2020.06.20)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虞同文副秘书长出席本期论坛并作总结讲话,对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由于疫情防控特殊情况,会议采用“线上”模式,但灵活的时间与地点安排,受众面更广。本期论坛注重学科交叉,除了与交通安全领域的专家合作外,还加强了与心理学领域、工业与运筹工程学领域专家的合作,为推动我国的交通安全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期待同济大学策划更多高质量的论坛活动。

图6-会议合照

从2016年开始,“同路人”交通安全技术论坛已经开展了如下主题的研讨:美国《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2016年9月)、高速公路安全重点问题(2017年8月)、基于行为分析的营运驾驶人安全教育(2017年9月)、道路安全设计(2017年10月)、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2018年8月)、速度管理(2019年5月)。为从事交通安全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研究人员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换意见的平台。

本期论坛的与会人员达540余人次,每次约180人在线参与。报告内容丰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我们也会持续关注我国交通安全的热点问题,就道路交通安全的重点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推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应用技术的深化。

©CopyRight 2003-2012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备案号:沪ICP备130053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