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诚邀有志青年加入交通安全研究前沿——同济大学王雪松教授研究团队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发表时间:   阅读次数:

本团队诚招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应用数学与概率统计、车辆工程、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学生,欢迎各位青年学子加入研究团队!

团队聚焦国家交通安全改善的重大需求,研究方向包括:交通行为研究与改善、车辆主动安全与自动驾驶、道路设计安全评估与优化、基于信息化的交通安全管理。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交通工程与多学科交叉优势,联合国内各级政府机构、国际高校及科研单位,开展深入合作,注重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致力于提升我国交通系统的安全水平。

请将个人材料发送王雪松教授,邮箱wangxs@tongji.edu.cn,邮件名请注明“【博士/硕士申请】姓名+学校+专业”。

 

一、团队带头人介绍

王雪松,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交通事故成因与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工程广度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果。

现任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建设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6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英自动驾驶交通安全联合实验室”。

主持编写行业与地方标准10部,出版学术专著《交通安全分析》。在交通安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136篇,EI论文124篇。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2024),连续五年入选全球交通运输领域前2%科学家榜单(2020–2024)。

获“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荣誉。因在自动驾驶安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英特尔2020年度卓越研究者奖,为该奖项国内首位获奖学者。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公路学会运输与物流创新奖、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技特等奖等,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国际公路交通科技学术领军人才”,荣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

现任《中国公路学报》副主编(国内交通领域排名第一)、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副主编、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交通安全方向领域主编。担任TRB三个学术委员会委员(ACS20ACH50AME40),任“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专家、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理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伤害预防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受邀担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英国Loughborough University杰出研究员,具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影响力。

 

二、团队研究方向

1. 交通行为、心理与安全

针对“高风险驾驶行为致因与人车企一体化交通安全治理”这一科学问题,通过自然驾驶数据采集、驾驶模拟实验以及行为心理问卷调查,构建了多维度驾驶行为研究方法体系,实现以下技术创新:

Ø 车辆主动安全功能优化技术:实现对高风险驾驶行为的实时检测及驾驶辅助系统的精准预警;

Ø 驾驶员安全教育方法:基于驾驶行为分析与心理认知机制,构建个性化干预与教育模型;

Ø 企业安全管理与评估方法:包括驾驶员在线闭环管理机制与企业层级的安全绩效评估系统。

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层面实现实地部署与应用转化。形成了考虑设计元素、版面布局和交互方式的警觉预警交互设计标准,成果支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车载移动应用人机交互安全体验要求和测试方法》、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座舱安全体验白皮书》;在宝马车辆主动安全设备应用,华为问界M7的智慧座舱设计、主动安全功能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应用。智能主动安全车载设备已推广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智慧座舱安全体验白皮书》

相关成果:

ž  智慧座舱应用与服务对驾驶可靠性、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ž  中国驾驶人模型:路怒与分心驾驶检测与分析

ž  相关成果:基于驾驶行为风险分析的主动安全管理研究

代表性论文:

[1]Xuxin Zhang, Xuesong Wang, Xiaohan Yang, Chuan Xu, Xiaohui Zhu, Wei Jiaohua. Driver drowsiness detection using mixed-effect ordered logit model considering time cumulative effect. Analytic Methods in Accident Research, 2020, 26: 100114.

[2] Yujun Jiao, Xuesong Wang, David Hurwitz, Gengdan Hu, Xiaoyan Xu, Xudong Zhao. Revision of the driver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chinese drivers’ Aberrant Driving Behaviors Using Naturalistic Driving Data.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23. 187, 107065.

[3 Yujun Jiao, Xuesong Wang, Xudong Zhao, David Hurwitz. Effect of Insomnia on risky driving behavior among bus drivers: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24. 195, 107419.

[4] Mengjiao Wu, Xuesong Wang, Chris Lee, Shikun Liu, Jiawen Chen. Estimation of driver vigilance level for various cognitive distractions when drivers use 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func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2024, 109:571-587.

[5] Mengjiao Wu, Xuesong Wang, Jiawen Chen, Xiang Ji, Yiran Su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auditory-cognitive and visual-manual distraction ri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effect on driv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2024, 107:1042-1061.

2. 车辆主动安全与自动驾驶

聚焦“人车感知决策机理的差异性及自动驾驶交通安全提升”关键问题,系统构建了“事故致因车辆决策道路评估交通规则”的自动驾驶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框架。实现以下技术创新:

Ø 研发了自动驾驶事故场景库构建与致因分析技术。形成了自动驾驶车辆事件深度调查机制与数据采集方法,构建了“功能-逻辑-具体”场景生成技术,提出了系统控制结构事故致因方法;

Ø 突破了自动驾驶车辆安全决策控制技术。提出了常态场景下的拟人化速度控制策略和跟驰控制算法,国际上首次标定了四种典型风险场景的责任敏感安全模型,安全性显著提高;

Ø创建了面向自动驾驶的道路适驾性评估技术。系统量化了18类道路设施的自动驾驶车辆运行设计域,构建了基于多维度感知性能的道路适驾性评估模型,创建了基于车辆轨迹数据的复杂交互场景仿真测试方法;

Ø  提出了面向自动驾驶的交通规则评价-优化-验证方法。从规则缺失与模糊两个维度评价了现有交通规则的问题;提出了“参数补齐-阈值量化-仿真比选”的规则优化方法。

研究成果支撑了科技部中英自动驾驶交通安全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撑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应用于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自动驾驶车辆的社会影响评估研究。

四类风险场景责任敏感安全模型标定结果

相关成果:

ž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六):中英自动驾驶交通安全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

ž  同济大学团队参加英特尔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研讨会

ž  英特尔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CRI-IACV)第二次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ž  面向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的交通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ž  自动驾驶交通安全研究成果获特等奖

代表性论文:

[1] Qian Liu, Xuesong Wang, Xiangbin Wu, Glaser Yi, Linjia He. Crash comparison of autonomous and conventional vehicles using pre-crash scenario typolog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21, 159: 106281.

[2] Minming Yang, Xuesong Wang, Mohammed Quddus. Examining lane change gap acceptance, duration and impact using naturalistic driving dat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9, 104: 317-331.

[3] Meixing Zhu, Xuesong Wang, Yinhai Wang. Human-like autonomous car-following model wit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8, 97: 348-368.

[4] Xinchen Ye, Xuesong Wang, Shuang Liu, Andrew Tarko. Feasibility study of highway alignment design controls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21, 159: 106252.

[5] Ruolin Shi, Xuesong Wang. Digitizing traffic rules to guide automated vehicle trajectory plann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25, 272: 126661.

3. 道路设计安全评估与优化

针对现有道路建设项目趋于复杂化,道路安全设计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依托同济大学八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器,形成“实验测试-机理解析-量化评估-优化设计”的复杂道路线形安全优化设计方法体系。实现以下技术创新:

Ø 针对复杂道路交通环境的驾驶模拟实验,完善了多场景工况的模拟方法,形成了系统的驾驶模拟实验技术,实现了驾驶模拟功能提升。

Ø 针对复杂道路交通条件的人---环境交互机理,构建了涵盖信息感知、认知决策、操控行为与运行状态的认知过程通用模型,揭示了道路线形、标志标线对驾驶人的综合作用认知机理,确定了高风险驾驶行为与道路安全性的关系及表征指标。

Ø 针对复杂道路交通环境的安全评估与优化,创建了基于驾驶模拟的道路组合线形、标志标线、重大工程与特殊道路设计安全评估与优化技术。

研究成果凝练为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基于驾驶模拟技术的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指南》,并应用于全国20余省市的山区高速、复杂互通、大型桥梁和隧道等重大工程,包括拟建道路安全评价和已建道路安全改善两类应用场景。

复杂道路线形安全优化设计方法体系技术路线

相关成果:

ž  深圳机荷高速公路水朗复合立交驾驶模拟仿真研究

ž  上海市沿江通道越江隧道设计阶段运行安全评价

ž  基于交通行为虚拟现实平台的湖南永吉高速公路设计驾驶安全及舒适性评价

ž  《基于驾驶模拟技术的公路线形评价指南》征求意见会顺利召开

代表性论文:

[1] Zhigui Chen, Xuesong Wang, Qiming Guo, Andrew Tarko. Towards human-like speed control in autonomous vehicles: A mountainous freeway case.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22, 166: 106566.

[2] Xuesong Wang, Zhigui Chen, Qiming Guo, Andrew Tarko, Cristhian Lizarazo, Xiaomeng Wang. Transferability analysis of the freeway continuous speed model.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21, 151(03).

[3] Xuesong Wang, Xiaomeng Wang, Bowen Cai, Jiao Liu. Combined alignment effects on deceleration and acceleration: A driving simulator stud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9, 104: 172-183.

[4] Xiaomeng Wang, Xuesong Wang. Speed change behavior on combin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urves: driving simulator-based analysis.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18, 119: 215-224.

[5] Yixin Chen, Mohammed Quddus, Xuesong Wang. Impact of Combined Alignments on Lane Departure: A Simulator Study for Mountainous Freeway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8, 86: 346-359.

4. 基于信息化的交通安全管理

聚焦“交通事故成因与防治”关键科学问题,面对交通安全基础数据质量差、交通事故分析方法缺乏系统的模型、传统的分析工具深度、广度不足、治理对策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基础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工具-治理对策”系统的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实现以下技术创新:

Ø 主持编制《道路交通事故与违法地点表述规范》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提出了交通事故与违法地点“五要素”规范化表述方法,交通事故与违法定位准确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

Ø 首次提出了“交通事故-交通违法”、“交通事故-涉事人员”的宏观安全分析和判别方法,建立了基于密集路网特征的中观安全分析模型,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交通安全分析模型体系;

Ø 研发全国第一个基于WebGIS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预警系统,实现“时间、空间、事故特征、管理要素”多维分析研判,实现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四阶段法”排查与治理工作全流程在线管理;

Ø 提出了“分析判别-改善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的四阶段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治理技术流程,针对事故多发道路典型改善措施开展效果评估,形成了四类典型道路设施的事故修正系数(CMF)库。

基于研究成果,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经推广应用系统及事故多发道路治理经验;主持编制上海、广东、深圳、苏州、太原交通安全规划,承担了《“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道路设施专题,支撑了国家、省、市层面交通安全政策的制定。

基于信息化的交通安全管理研究思路

相关成果:

ž  上海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预警决策支持与事故主动管控技术研究

ž  道路交通安全统计分析与建模国际对比研究

ž  上海市交通白皮书修编——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配套政策研究课题

ž  深圳市道路交通安全白皮书

ž  苏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ž  广东省交通安全白皮书

代表论文:

[1] Xuesong Wang, Junguang Yang, Chris Lee, Zhuoran Ji, Shikai You. Macro-level safety analysis of pedestrian crashes in Shanghai, China.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16, 96:12-21.

[2] Jia Li, Xuesong Wang. Safety analysis of urban arterials at the meso level.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17, 108: 100–111.

[3] Xuesong Wang, Jinghui Yuan, Grant G. Schultz, Shouen Fang, Investigating the safety impact of roadway network features of suburban arterials in Shanghai.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18, 113: 137–148.

[4] Mingjie Feng, Xuesong Wang, Mohammed Quddus. Developing Multivariate Time Series Model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Police Enforcement. Analytic Methods in Accident Research, Traffic Violations and Traffic Crashes, 2020, 28: 100139.

[5] Xuesong Wang, Xueyu Zhang, Yingying Pei.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acro-Level Safety Assessment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Analysis Considering Traffic Crashes and Violation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24, 194: 107323.

 

三、团队研究平台

1. 国际一流的八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器

同济大学八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器于2011年建成,是我国首个具有八自由度运动系统的驾驶模拟平台。该平台由8自由度运动系统、视景系统(水平250°×竖向40°)、声音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操作及反馈系统、安全控制系统组成。驾驶模拟技术具有实验条件可控、安全、适用范围广、可精确采集多源数据的优势,实现了由主观经验到客观评价、由定性描述到多源数据量化评价的技术升级。在道路设计安全评估、驾驶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与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等方面,驾驶模拟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济大学八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器

相关成果:

ž  同济大学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投入运行

2. 自然驾驶数据平台

与通用汽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合作,自2012年起开展了国内首个自然驾驶数据采集实验,自然驾驶测试车辆安装了国际最先进的自然驾驶数据采集设备,全时监测和记录驾驶员在自然状态下的实际驾驶行为特征。至今已完成4个自然驾驶数据采集项目,采集6类车辆,累计超过200位驾驶员、百万公里级自然驾驶数据(包括视频、车辆总线、雷达数据等),为驾驶行为分析、车辆主动安全与自动驾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自然驾驶数据平台

相关成果:

ž  Pilot Naturalistic Driving Study in China

3. 学科交叉合作

与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复旦大学共同发起,组建同济大学“交通行为、心理与安全实验室”,在同济大学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和浦东新区临床高原学科的建设框架下,致力于打造精神医学与交通运输工程的“医工文融合”交叉学科,通过行为与心理分析理论研究各类交通参与者,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

充分发挥同济大学学科优势,与数学系、软件学院、电信学院、经管学院等合作,在交通安全数据分析方法、交通安全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交通安全管理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等领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相关成果:

ž  “交通行为、心理与安全实验室”正式揭牌

4. 国际合作平台

主持建设“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于2016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英国、德国、美国等13个国家的21家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普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德国宇航中心,英国拉夫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

联合德国宇航中心成立“同济大学-德国宇航中心交通安全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共同致力于交通安全的前沿研究与技术开发。与英国拉夫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共同设立了“车辆自动化对弱势道路使用者影响国际研究中心”(ICAROS),该中心由英国“研究英国国际投资基金”资助,致力于研究自动驾驶技术对弱势交通参与者的影响。这些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为全球交通安全领域的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关成果:

ž  国家外国专家局张建国局长一行调研同济大学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

ž  车辆自动化对弱势道路使用者影响国际研究中心(ICAROS

ž  同济大学-德国宇航中心交通安全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5. 产学研用平台

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建道路交通集成优化与安全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驾驶行为技术研发部,深入研究重点驾驶人群体行为特征,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驾驶员培训考试、不良驾驶行为执法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签有战略合作协议,为我国交通安全管理战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与广州、苏州、太原、甘肃、云南、贵州省等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服务地方交通安全改善。

相关成果:

ž  贵州省公安厅交管局与同济大学王雪松教授交流

ž  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甘肃中心揭牌

 

四、研究生培养

1. 培养模式

团队高度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能力培养,与多所国际高校及交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开放、多元、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培养平台。与拉夫堡大学共建中英自动驾驶交通安全联合实验室,每年进行交流互访,并联合开展学生培养;每年召开国际交通安全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同济演讲交流;资助课题组成员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 年会,进行口头报告或海报展示,与国际同行深入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截至目前,团队已在TRB年会累计发表论文192篇。

团队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联合企业与政府部门,围绕驾驶行为分析、车辆主动安全技术、自动驾驶道路适驾性评估、事故多发道路改善等方向开展科研与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科研与实践能力。始终坚持高标准培养模式,鼓励学生面向国际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力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交通安全解决方案。

课题组学生参加TRB会议(20241月,美国华盛顿特区)

2. 毕业去向

已指导毕业54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9位学生进入国内外高校任职,16位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6位学生进入交通管理部门工作。推荐多位学生赴国际知名高校深造。

指导的毕业生中,10位学生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6位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5位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3位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多名学生获2023TRB Best Paper、中国公路学报优秀论文、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十佳科技论文”等荣誉。

课题组学生所获荣誉

相关链接:

ž  研究货车紧急制动的论文获TRB最佳论

ž  第九届国际交通安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ž  四名研究生荣获2024年同济大学奖学金

ž  交通安全研究与应用团队召开2025TRB参会总结交流会

 

欢迎各位优秀学生加入研究团队!

 

 

©CopyRight 2003-2012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备案号:沪ICP备13005359号-1